6 月 17 日,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夜空,被 440 架俄军无人机织成的 "钢铁蜂群" 撕裂,32 枚导弹如流星般划破苍穹汇操盘,在居民区与铁路枢纽炸开刺耳的轰鸣。
这场被称为 "开战以来最可怕袭击之一" 的军事行动,让基辅一栋住宅楼轰然坍塌,15 条生命在睡梦中消逝,75 人在瓦砾中挣扎求生。当防空警报的余响还在城市上空回荡,俄乌 "无人机消耗战" 的残酷齿轮已再次转动。
两天前乌军对俄无人机工厂的远程突袭,触发了这场报复性打击。如今 "互炸后方" 已成双方常态 —— 乌方试图以纵深袭扰制造恐慌,俄方则凭借规模优势展开饱和攻击。
当俄军 60 万兵力,在前线构筑起钢铁防线,对比三年前开战初期仅 20 万兵力汇操盘,就拿下乌东四州的战局,如今的兵力优势让莫斯科的战略意图逐渐清晰。
而美国暂缓对俄制裁的消息,更让战场天平加速倾斜:俄罗斯经济得以喘息的同时,乌克兰的军援通道正悄然收紧,这恰是俄军突破二线部队不足瓶颈的关键时机。
此刻俄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的二次访朝,为战局增添了更多变量。在上次会谈中金正恩 "无条件支持" 的承诺仍在发酵,朝鲜已向俄提供数百万枚炮弹,成为前线火力的关键补给。
此次闭门会谈极可能将合作,推向导弹技术领域或能源交换,这对构建 "反制裁供应链" 的俄罗斯而言,无异于注入强心剂。当乌军炮弹日均消耗量已降至俄军的三分之一,朝制火炮的持续输送正直接改写前线态势。
有人担忧此前 "蛛网行动" 中受损的 12 架俄战略轰炸机会动摇战力,但事实上这些仅占现役机队 10% 的装备,主要承担远程巡航导弹发射任务,真正制约俄军的并非飞机数量而是导弹产能。
相比之下,俄军通过伊朗无人机、朝鲜弹药与中国经贸构建的后勤网络,正使其在消耗战中占据主动。拿下乌东八州不仅是军事目标,更是政治筹码 —— 控制工业带与黑海沿岸后,俄方将在谈判中握有逼迫乌克兰妥协的绝对资本。
当前战局已呈现三重特征:无人机与防空系统的对抗成为每日必修课,后方工业产能决定前线胜负走向,外交博弈与军事行动深度绑定。
当绍伊古在平壤寻求破局资源,当俄军以空袭基辅展示威慑力汇操盘,若乌克兰无法扭转军援枯竭的颓势,这个夏天或许真会迎来乌东八州控制权易主的关键节点。
撮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